单句中常见的错误
 

  一、搭配不当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由于不理解词义的配合或粗心大意而造成主语和谓语在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如:
  *①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②三年当中,这个县的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③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均由先进生产者组成。
  检查句法失误,经常用拨开枝叶先看主干(主干是压缩掉句子的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之后剩下的部分,常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后看枝叶的压缩法。例①拨开附加成分之后,剩下主干,就容易看出主语中心“发电量”和谓语中心“输送”搭配不当。因为“输送”的是“电”,而不是“发电的数量”,所以“的发电量”应改为“发的电”。例②也是主语中心和谓语中心不能搭配。“总产量”不能说“发展”,可以说“提高”,因为“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的变化,而总产量的递增不能说由小到大,只能说由少变多,因此这种数量比原来多的变化,应该说“提高”。应当把“大踏步地向前发展”改为“大幅度地提高”。例③主谓搭配不当。动词“组成”的语义特征是[+集体],可与代表团、代表队这种群体名词相配搭,原句可改为“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均是先进生产者”。
  *④今年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
  例④主语中心“生产”和谓语搭配不当。因为“合理密植”、“长势良好”的是“水稻”,不是“生产”,所以“生产”应删。
  要注意的是“是”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之间意义上搭配不当的句子。例如:  *⑤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⑥报晓的公鸡是集合的信号。
  *⑦戴秀兰每天很早到校打扫教室是她一心为集体的好思想。
  例⑤压缩掉枝叶(定语),剩下来的主干是“收成是一年”(动作结果是时间),可见主语中心和谓语中的宾语中心的搭配不合情理,因为“是”字前后不是相等或同类的事物。可以删“一年”,改为“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最好的”,或者删“麦子的收成”,改成“今年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例⑥主语中心“公鸡”和谓语中的宾语中心“信号”搭配不当。“公鸡”是“信号”怎么能说得过去呢?它们根本不是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主语改为“公鸡报晓”才能够说是“集合的信号”。例⑦主语是主谓短语,说的是人物的行动,宾语中心是名9词“思想”,“行为”和“事物”不同类。可把“是”改为“表现了”。
  有些用动词作宾语中心的句子,宾语中心和主语在意义上搭配不拢或表达不清,也容易造成主谓不当。例如:
  *⑧五月份在困难很多的情况下,棉布计划仍有较大增产,节约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⑨一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例⑧“棉布”可以说“增产”,“计划”不能说“增产”。因为“计划”是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内容和步骤,只能说“执行××计划”或“完成××计划”,不能说“增产××计划”。如果保留以动词“增产”作宾语中心,则可改为“棉布比原计划仍有较大增产”。例⑨“有争议的问题有了进展”,文意不明确,是增多了或减少了,还是得到解决了?如果把第二个“有”改为“得到”,把“进展”改为“解决”,文意就明确了。
  (二)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①《女神》的出现,像一阵狂飙卷起了一代新的诗风,开拓了新诗的领域,为新诗运动奠下了显著的实绩。
  *②他主动为这个系工程力学专业的两届船舶结构力学学习班挑起了薄壳力学、船舶结构力学等三门课的主讲任务。
  *③小米含蛋白质、铁及维生素B1、B2丰富。
  *④董事会认真总结了造成这种落后状态的经验教训,从指导思想上,明确树立起依靠科学技术,加快解决这一突出矛盾。
  *⑤参加修建红星渠的劳动大军,响应上级的号召,又快又好地进行施工任务,争取提前完成这项工程。
  *⑥我们主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
  例①“奠下”和宾语中心“实绩”不能搭配,因为实实在在的功业本身就是稳固、坚实的,不需要再“奠下”使之稳固。所以可以改为“为新诗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改为“显示了新诗运动的实绩”。例②动语“挑起了”和宾语中心“任务”不能搭配。因为与“挑起了”搭配的是“担子”、“水桶”、“土筐”一类的名词,“任务”是“指定担任的工作”,只能“承担”或“完成”。要么说成“挑起了主讲……的担子”,要么改为“承担了……的主讲任务”。例③“含”要求名词性宾语,可“蛋白质、铁及维生素B1、B2丰富”是个谓词性短语。“含”后边可改为“丰富的蛋白质、铁及维生素B1、B2”。例④“树立”是名宾动词,只能带名词性宾语,不能带非名词性宾语,应把宾语改成“依靠科学技术的思想”。此外把“从指导思想上”删去,以免重复。例⑤“进行”是形式动词,要求谓词性宾语,而“施工任务”是名词性宾语,应删掉“任务”。例⑥“主张”是谓宾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不能带名词性宾语,应该把宾语改成“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
  (三)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①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
  *②我们要注意团结跟自己合不来、看不惯的同志。
  *③老师问清了原因,沉思了少许,慢慢地踱到我身旁。
  *④为适应改造老专业、建设和发展新专业的要求,我校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工作。
  *⑤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科技队伍同工人结合,谁能说得清他们已经做了和将要做到多少事情!
  例①主语中心同定语搭配不当。“中学时代打下的”是“基础”,不是“基础知识”。如果要保留“知识”,就把“打下”改为“掌握”“学到”之类的动词,同时把“坚实”改为“丰富”。如果保留“打下”就得把“知识”去掉,让“基础”和“打下”相互搭配。例②状语“跟自己”同中心语“合不来”能搭配,同“看不惯”不能搭配,犯了施受关系颠倒的错误,应改为“……注意团结跟自己合不来的、自己看不惯的同志”。例③补语“少许”表示数量少,同中心语“沉思”不能搭配,因为“沉思”有时间长短问题,可改为“沉思了片刻”。例④的状语“要”是能愿动词,要求修饰谓词性词语,而“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却是个名词性的短语,因此造成状中搭配不当。应在“要”的后面改成谓词性词语“做好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工作”。例⑤补语“到”与中心语“做”搭配不当。“到”作补语一般表示动作的结果,不能表示动作的趋向。句中“将要做到多少事情”不是表结果的,应删去“到”或改“到”为“出”。
  许多语病出在能充当各种成分的联合短语上。往往是联合短语中有一部分词语能与配对成分搭配,另一部分不能搭配,遇到联合短语,要逐项检查,看能否与配对成分搭配。例如:
  *⑥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⑦从牡蛎和某些棘皮动物可以提取抗癌物质,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推广,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⑧他积极支持这一建议,并召开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参观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⑨晚会上演出了音乐、舞蹈、曲艺、体操、武术等文艺节目。
  例⑥作主语中心的联合短语里前一项“节奏”与谓语里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能搭配,因为“节奏”是看不到的,也谈不上眼花缭乱。可以改为“……,让人感到心慌意乱”。例⑦谓语中心“发现和推广”是个联合短语,但是“推广”同主语里的“药用价值”不能搭配,因为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大小,是由海洋生物本身决定的,不可能人为地去推广的。可以改为“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用海洋生物制成的药物正在被推广。”例⑧的宾语是联合短语,其中的“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同动语“安排”不能搭配,可改为“……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参观人员,并且提出了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例⑨宾语是个同位短语,但同位短语的前部分体操、武术并不是文艺节目。改法有三:一去掉“文艺”;二将“文艺”改为“文体”;三在“文艺”后加上“体育”。
  二、残缺和多余
  如果不符合省略的条件而缺少应有的成分,以致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表达的意思不准确,这叫做成分残缺;反过来,由于多了某个成分而使意思不清楚叫做成分多余。
  (一)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1)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
  *①由于游泳技术的提高,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提供了条件。
  *②在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建筑材料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这几个句子,实际上并非真正缺少主语,而是误将主语放在介词短语之中了。只要把例①的“由于”,例②的“在”和“下”去掉,两句就都有主语了。例③应删去“从”和“中”,并在“事实”前加一个“的”字,让“大量观测的事实”作主语。
  (2)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④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⑤(许厂长关怀我们,不让我们干重活。)我们再三恳求,终于答应了,并且发给我们工作服,多么高兴啊!
  例④第二分句主语不是承前省略“这两个‘模型’”,因为“这两个‘模型’”不能给予很高评价,应把暗中更换的主语“与会者”写出来。例⑤第一分句主语是“我们”,第二、三分句主语是许厂长“他”,最后一分句主语又是“我们”。短短四个分句,两次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终于”之前应加主语“他”,“多么”之前加“我们”。
  2.谓语残缺
  (1)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
  *①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4米高、20米宽、700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②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例①这个句子的结构是:主语1+状语,主语2+谓语2,可见前一分句没有出现被状语修饰的中心语,即谓语残缺。可把“经过”提到句首,用“经过南堡人民一个冬天的苦战”作状语,让“一道……大坝”作句子的主语。例②的错误性质同①,应该在“突然”之后,补上一个动词“发现”或“看见”作谓语中心。
  (2)由于缺少谓语中心造成谓语残缺。
  *③这些杂交高粱产量高,而且比外国进口的杂交高粱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因此,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④伟大思想家鲁迅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千百万妇女中的一个。
  *⑤鲁迅先生逝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他活着的时候,一些蚊子、苍蝇嗡嗡地攻击他,而如今,蚊子、苍蝇还没死绝。有那么一阵子,他们又向鲁迅、杂文嗡嗡起来,恬不知耻地要封自己为文豪,而贬鲁迅,鲁迅杂文、《阿Q正传》不是文学。
  例③第二分句缺少谓语动词,应该在“更高的”前面加上“具有”。例④主语里的定语应是个主谓短语,可是这个主谓短语却缺少谓语中心,应在介词短语“在《祝福》中”之后添上“塑造”二字。例⑤最后一个分句缺少谓语动词,应该在“鲁迅杂文”前加上“说”。另外在“鲁迅、杂文嗡嗡起来”的“鲁迅”后删掉顿号,加上“及其”。
  3.宾语残缺
  *①从中西医结合到完成新医学的过程,必须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同时发展,不断使中西医结合向深度、广度发展。
  *②冶金部第一冶金地质勘探公司518队地质师李作君,帮助太行山老区人民找矿和开采小矿点,为太行老区人民走上富裕之路做出贡献,被冶金部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例①“是”的宾语缺少中心语“过程”。这是因为“中医、西医……向深度、广度发展”太长而给挤丢了,应在句末加“的过程”。例②把“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授予地质师李作君”是荒谬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把单位或个人拿来授予的,这是缺少宾语中心“的称号”造成的。
  4.定语、状语、补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①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青壮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②这个带形的草原,是基密尔大岭山洪冲成的一条不十分规则的河流,叫基密尔河……年深日久,冲积成厚厚的土层……淤成了一片大大小小的沼泽地,遍生着芦苇、乌拉草。
  *③2月18日,最后一批滞留巴拿马的古巴难民被遣返美军在古巴的关塔那摩基地。
  “相当时间”一般是指某一个时间,并不表示某一段时间。例①用“相当”做定语是不完整的,必须加一个“长”,使“相当长(的)”做定语。例②“是”的前面,缺少必不可少的“本来”或者“原来”之类的状语。否则,“草原”怎么“是……河流”呢?例③“巴拿马”是处所名词,它不受动词“滞留”的支配,只能以介词短语作补语的形式表示处所,所以缺少一个“于”字,应该加上。“美军在古巴的关塔那摩基地”也是一个表示处所的名词性偏正短语,它也不受动词“遣返”的支配,它也只能以介词短语作补语的形式表示处所,所以必须在“遣返”后加上一个缺少的介词“到”。
  (二)成分多余
  1.主语有多余成分
  *①马金龙的成长和发展,使他认识到平凡人也可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②往事的回忆又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我眼前映现。
  例①的主语中心“成长和发展”意义相近,用前头一个就行了。例②“往事”跟“回忆”语义重复,“的回忆”应删。
  2.谓语有多余成分
  有些句子已有一个动词或动词性词语作谓语,又加进一个动词或动词性词语作谓语。
  *①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就会被主题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②这种由康柏软件公司研制的KW—Ⅲ型软盘,最高存储量为1、44兆以上个字符。
  例①“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是个承前省略主语的兼语短语作谓语,如果把主语补出,则是“读者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显然“使读者”是谓语的多余成分,应删。例②谓语里的“以上”是多余成分,因为1、44兆是一个确数,后面就不能再用“以上”了。
  3.宾语有多余成分
  动词后本来有合适的宾语,可是还硬要加进不合适的词语,造成宾语有多余的成分。例如:
  *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神话抒“孤愤”,刺贪虐扬善美,行世200多年来,各种版本难以数计,至今仍有广大读者群。
  *②全国人民决心以实际行动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庆节的到来。
  例①宾语“广大读者群”的“群”多余,既说“广大读者”,为什么还说“群”呢?“群”应删。例②宾语中心“的到来”多余,因为“庆祝……国庆节”意思已经完整,加上“的到来”反而同谓语中心搭配不拢。
  4.定语多余
  *①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真正具备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品质。
  *②我国有近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例①“优秀共产党员”同“共产主义战士”意思重复,可改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优秀品质”或“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例②“近百分之六十”与“百分之六十左右”意思是一样的,要么删去“近”,要么删去“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定语的中心语有时也是多余的。例如:
  *③翻开科学史的记录可以看到,从天体运动规律的总结中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④解放区文艺同民间文艺的传统保持着密切联系的血肉关系。
  例③“科学史的记录”就是“科学史”,“的记录”应删。例④写到“密切联系”,句子就可以结束了。应删去“的血肉关系”或删去“密切联系的”。
  5.状语多余
  *①目前财政困难,有些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很快解决。
  *②老郑接到退回的报告,心想,按规定我有批准开支的权力,现在批了一点钱就被顶了回来,如果重新修改批准这项开支的决定,不是会影响自己的威信吗?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①“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和“不可能很快解决”意思一样,因此“短期内”和“很快”用在一起共同修饰“解决”,造成了重复,应删去其中的一个。例②中的“重新修改”会使读者认为,老郑已经修改过“批准这项开支的决定”,实际上,这次修改还是头一次,因此状语“重新”应删去。
  6.补语多余
  *从此,原来这个平静的家庭里,就不时发生出使人不安的怪事来。
  例中的“发生”就是出现,补语“出”、“来”多余。
  三、语序不当
  (一)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①由于纺织工人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我国棉布的出口深受各国顾客的欢迎。
  *②里屋北院上房,我们老两口住。
  *③巴金的晚年,仍然文思敏捷,精力充沛,写了许多优秀作品。
  例①“棉布的出口”深受欢迎,搭配有毛病,实际上深受欢迎的是“出口的棉布”,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例②“里屋北院上房”应改为“北院上房里屋”。因为“北院”最大,包括不止一栋房子;“上房”次之,是“北院”里坐北朝南的房子;“里屋”最小,仅仅是“上房”里的一个房间。例③不是“巴金的晚年,仍然文思敏捷”而是“晚年的巴金,仍然文思敏捷”,定中语序不当。
  (二)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①丰富的实践,使他广阔地接触了社会生活。
  *②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例①“接触”是“碰着、挨着”的意思,无所谓“广阔”不“广阔”,“社会生活”则包括各个方面的各种活动,才能讲“广阔”。“广阔”应放在“社会生活”前,状语标记“地”应改为定语标记“的”。例②“一连串”应移到“事情”之前作它的定语,因为“一连串”才是指“事情”的一个接一个。或者把“一连串”改为“连续”或“接连”,因为“发生”是“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这个“出现”可以说连续出现或接连出现。
  (三)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①有些人把吸烟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沉醉于昏昏然的烟海迷雾之中。
  *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③飞快的18次特快列车向北京奔驰。
  例①“昏昏然”应是“沉醉”的状语,用来说明人的精神状态,不是“烟海迷雾”的定语。应说成“昏昏然地沉醉于烟海迷雾之中”。例②“充分”固然有“足够”的意思,可作定语,但不用来修饰“作用”。它还有“尽量”的意思,可作状语,所以“充分”应移到“发挥”前作状语。例③“飞快”是表示动作的状态的,因此应放在动词“奔驰”前作状语,不应该放在“列车”前作定语。
  (四)状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①同时,我们也提请青年朋友们注意,在没有见到样品之前,不要轻信对那些非正式出版单位订购单上的花言巧语。
  *②十年浩劫给予一些青年带来的创伤,是难以一时弥合的。
  例①“轻信”是动词,“对”是介词,“……的花言巧语”是名词短语,现代汉语没有“动+对(介)+名”这种结构,却有“对(介)+名+动”这种结构,这是把状语错放在中心语位置上了,只要把中心语“不要轻信”挪到句末就行了。当然要改变这种结构,把“对”删去,句子也通。例②“难以”是谓宾动词,要求谓词性词语做它的宾语,如“难以形容”、“难以置信”,动宾之间是不插入状语的,如不说“难以一时置信”而说“一时难以置信”。本句“难以一时弥合”就犯了状语位置上的错误。
  (五)把句中状语错放在句首状语位置上
  *历任美国总统下台后都要造一个纪念图书馆。罗斯福是第一个为自己设立图书馆的总统。1940年,在纽约的海德公园他自己筹款建图书馆。
  最后一句处所状语:在纽约的海德公园”是修饰“建图书馆”的,现在错放在句首,成了“筹款”的地点,说罗斯福只在海德公园筹款就违背事实了。应改为“他自己筹款在纽约的海德公园建图书馆”。
  (六)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①他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满怀信心地说:“你们三十七团打防御是有名的,很顽强。”
  *②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③年轻美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鲍勃的妻子莎莉,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自己的丈夫去前线。
  例①是说几个团里各团的负责干部呢,还是说一个团的几个负责干部呢?有歧义。从结构来看,“几个”是“团”的定语;但从文意来看,则应是“负责干部”的定语,应改为“我们团的几个负责干部”。例②的错误性质与例①同。例②是说校长、副校长和另外学校的领导呢,还是说同一个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和其他的校领导呢?有歧义。从结构看,“其他”是“学校”的定语;但从文意看,则应是“领导”的定语,应改为“校长、副校长和学校其他领导”。例③“年轻美丽的”到底指向谁?从句中位置看,应该指向“鲍勃”,这就错了。实际上应该是“妻子莎莉”。“妻子莎莉”有两个定语,“美国……鲍勃”表领属,“年轻美丽”表性状。按多层定语排列的顺序应是领属性定语在前,性状定语在后,所以全句应改为“美国……鲍勃的年轻美丽的妻子莎莉……”。
  (七)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①为了争取高速度,我们必须狠抓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国民经济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搞上去。
  *②这期研究班是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
  *③因此,我们一方面加强培养人才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中年知识分子用好,充分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例①“搞上去”前面有两个状语,按多层状语的排列顺序,表对象的状语“把国民经济”应放在表工具、方式的状语“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后头。例②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于今年5月底”应提到表示情态的状语“联合”前边。例③的“充分”是形容词,做程度状语,它是修饰动词性词语“调动起来”的,因此应该移到表对象的状语“把他们的积极性”后边。
  四、句式杂糅
  (一)两种说法混杂
  同一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如果说话、写作时拿不定主意,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都用上,糅到一起,形成两句混杂。
  *①以农业为基础这个思想,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年实践,无可争辩
  地证实了这个思想的正确。
  *②住了几天,三连的同志们发觉,这个村为什么北山上采石叮叮当当,田地里生产却冷冷清清?
  *③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例①把施事、受事两种不同句式混在一起了。改法有两种:一是改成“以农业为 基础这个思想,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年实践,充分证明是正确的。”(主语“以农业为基础这个思想”意念上是“证明”的受事)二是改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年实践,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以农业为基础这个思想的正确。”(主语“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年实践”是施事)例②动词“发觉”后面的宾语应当用陈述语气,而用了个疑问语气。这是把两种句子的语气混杂在一起了。应删去“为什么”,把问号改为句号;或者不用“发觉”,把它改为“感到很奇怪”,再把逗号改为冒号,下面的词语不动。例③是两种说法混杂。要么说“都靠的是电磁力”,要么说“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两种说法选择一种即可。
  (二)前后牵连
  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后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就会造成前后牵连。
  *①当上级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②我们听到一个中学生奋不顾身同罪犯搏斗的英勇事迹对我们教育很大。
  例①“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前一分句“有”的宾语,又是后一分句的主语,牵连在一起,形成语病。修改时可以在“感觉”后加一个逗号,再加上“这种感觉”四个字。例②把“我们听到一个中学生……的英勇事迹”跟“一个中学生……的英勇事迹对我们教育很大”这两个分句纠缠在一起。全句可改为“我们听到一个中学生奋不顾身同罪犯搏斗的英勇事迹,受到很大教育。”或者在“对我们教育很大”前头加“这件事”,并在“这”字前头加个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