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admin
- 发布时间: 2010-03-19 11:07:10
【文本摘录】
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
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文本解读】
这段话出自恩格斯给梅林的信。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精神和意志的体现,经过统治阶级有意识地长期地进行某种思想意识的宣传、教育、灌输,意识形态内含的强制性规范、思想秩序就会逐渐内化为人们心理行为上的自律自觉,马克思也意识到了意识形态的这种无意识性。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时,马克思用虚假意识来指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充满激情批判现实德国封建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更深一点看,可以说指向了已经转到无产阶级立场上但却仍然操持哲学人本主义话语的青年马克思自己的劳动异化史观。不可否认,由于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研究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还处于起步阶段,使得他们对这一问题未充分地展开,但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
关于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这一含义,后来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继承和发展。晚期卢卡奇本体论中的意识形态、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阿尔都塞的"无历史性"的意识形态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其积极作用在于分析和解释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晚期后所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即商品化统治意识和技术统治意识取代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功能,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与旧的意识形态相比,"意识形态性较少",因为它没有那种表面上的自我辩护,但它比传统的意识形态范围更加广泛,更加难以抗拒。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意识形态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深化和拓展了,它已经进入人的精神和心灵之中,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之中,内化为人的一种行为方式。被阿尔都塞称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社会力量,包括教会、学校、工会、文化部门(各种出版社、广播、电视、报刊杂记社、体育团体、文学艺术团体)、家庭等等,它们从表面上看似乎远离统治阶级的统治,但实际上却直接构成人们的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统治阶级正是通过它灌输意识形态,使得社会所有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深受其影响并由其主导,从而达到维护阶级统治地位的目的。也正是由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贴近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它所具有的阶级统治工具性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它往往被认为是社会中没有阶级特性的文化知识传播手段。这种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仍是替现状辩护,论证现存统治的合法性。
【文献链接】
◎工业资产阶级感激《国民报》,是因为它奴颜婢膝地拥护法国的保护关税制度,而它维护这个制度又多半是出于民族的动机,而不是出于国民经济学的动机。整个资产阶级感激它,则是因为它恶毒地诽谤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此外,《国民报》派是纯粹的共和派,就是说,它要求把资产阶级统治的形式由君主国改为共和国,首先是要求保证自己能在这个统治中占优势。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7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