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admin
- 发布时间: 2010-03-19 11:05:58
【文本摘录】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文本解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特定阶级、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这种利益关系表现为特定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掩蔽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交往关系的真相。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与阶级对立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宁进一步指出,超阶级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只有深入研究阶级利益的根本所在,才能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首先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而且代表了一定社会群体利益的思想观念,作为"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而存在。马克思指出,阶级是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的经济性集团,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自我意识,体现的正是这个阶级的利益和命运。统治阶级不仅将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以及艺术等意识形态诸形式作为思想文化灌输给社会成员,而且他们也深信自己的意识形态,并将其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不仅已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而且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指导,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
其次,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冠以真理的头衔,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普世之音。不可否认,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含有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稳定的公共秩序和法则的具有社会普遍性的内容,或努力使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一致,这正是统治阶级掩盖其阶级性,获取社会全体成员对其统治赞同和支持的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社会基础。但是,尽管现存的意识形态看起来似乎是全社会的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它仍然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根本利益的一种折射。代表着统治阶级利益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往往用神秘的、扭曲的方式反映世界,其目的并不是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而是依照本阶级的利益和取向去伪装真相。我们就会知道,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在本阶级利益支配下的关于社会的荒谬理论。它维护的是本阶级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并对表现社会本质的社会现象进行合乎本阶级利益和价值好恶的解释和描绘。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鼓吹的真理,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真理","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①。在阶级社会中,人民不仅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遭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遭受统治阶级的操控。由于在漫长的阶级社会发展进程中,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只能按照统治阶级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来构建自己的阶级意识,因而难以真正独立地拥有自己的阶级意识。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的理论,并根据所处时代的需要,对意识形态的含义作了新的理解。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是虚假的意识形态,它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列宁还提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跟资产阶级一样具有自身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既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揭示,概言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在列宁那里,意识形态成为关系到不同阶级的利益的政治意识,他把探讨的重点放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上。
【文献链接】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个阶级而言,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毫不奇怪,各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态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7-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293页。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