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admin
- 发布时间: 2010-03-19 11:05:07
【文本摘录】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文本解读】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否定性、批判性的命题,是针对"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思辨哲学家和神学家们而言的。这些思辨的唯心主义者热衷于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和宗教的自身发展、自身展开的历史,他们认为精神或意识具有完全独立的历史。马克思的论断所要否定的正是这种幻想和迷信,而不是一般地否定意识形态。
马克思从历史主义的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的意识的产物的结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随着物质生产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意识形态的更替归根到底要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去寻找,一旦离开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意识形态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意识形态的历史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历史紧密相连,是依附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历史而发展的。由此,观念、观点、概念等等意识的东西,它们"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即失去了似乎是独立存在的假象,"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只有随着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才能产生和发展。
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恩格斯在他的后期著作中,更为深入地研究了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发。首先,意识形态一旦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发生,便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按照自己特有的规律发展的内在逻辑。他以哲学为例,证明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殊领域,都具有它的前驱者,而它则由此出发,以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经济运动对这个领域的最终支配作用只是发生在它本身所限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如果没有可资继承的先前各时代的思想资料,单凭经济的发展绝不会造成哲学的繁荣。正因为意识形态发展具有这种独立历史的外表,蒙蔽了许多人的眼睛,好像任何思想史的发展都是以思维为基础的。一种思想对另一种思想的"克服",仅仅被看作纯思想的胜利,而不是被看作改变了的经济事实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
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发展虽有特殊的规律,但绝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脱离经济运动而自行变化和发展;相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任何带根本性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的。并且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引为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①
【文献链接】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7-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也具有最终的至上权力,这在我看来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这种至上权力是发生在各该领域本身所规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例如在哲学中,它是发生在这样一种作用所规定的条件的范围内,这种作用就是各种经济影响(这些经济影响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等的外衣下起作用)对先驱所提供的现有哲学材料发生的作用。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多半也是间接决定的,因为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①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