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文学经典论述
意识形态批判
  • 作者: admin
  • 发布时间: 2010-03-19 11:04:01

【文本摘录】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文本解读】
  这段论述见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看到了德国现代哲学家们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缺失。他们自以为是,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然而却是最大的保守派,只会用词句来反对词句,因而对于现实世界不仅不会触动,反而只能起到维护和保持的作用,他们的意识形态批判就是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其致命缺点是不能把他们所作的批判与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联系起来。由此,他把德国的现代哲学家们称为意识形态家,并认为他们的理论和学说遮掩了现实关系,具有思辨性、抽象性和非批判性特征,力图从人的物质实践出发去揭穿他们的真面目,使人看到他们的本性。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革命批判,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化批判的武器为武器的批判。实践既具有批判现存、超越当下的革命品格,又具有实际地改变世界的现实性品格。所以,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理论能以彻底革命的姿态指点社会。可以说,在这里,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对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唯物主义的科学形态,使之成为批判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批判的"理论,它立足于大地,正是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①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总是以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面目出现的,其虚假性的一个表现就是脱离真实的历史条件来谈论一切,掩盖了社会真实关系及其演变,掩盖了它们产生的真实历史基础。所以,意识形态批判的一个任务,就是去除这种非历史的虚假性。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总是把观念、精神作为历史的基础,而事实恰恰相反。"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所以,意识形态的根源应当从人们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及其历史中去寻找。"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做现成的东西承接下来的生产力、资金、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所以,只有从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才能对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批判。离开这个出发点的批判只能是隔靴搔痒,不可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主张把社会视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整体,通过多样性统一的理性具体来把握社会这个整体。也就是说,须把意识形态放在整体中,具体地考察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认为,把意识形态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基础性的因素是不够的,他在评述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时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这句话中所说的"主要的事情"就是说明世俗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地引出宗教世界的问题。只有做完了这件事情,才能真正寻找到解决宗教异化的出路。而要完成这样的事情,就必须采取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分析对象的起点、中介和终点及其实际的"上升"关系。
  把批判最终落实到变革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在特质。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地展现出这一点。通过深挖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现实根源,他们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批判统一起来进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刻性。资产阶级掩盖其剥削无产阶级的事实,把资本主义描述为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恩格斯却指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劳动产品按照这个价值尺度在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进行自由交换,这些--正如马克思已经证明的--就是现代资产阶级全部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意识形态建立于其上的现实基础"③,从而说明商品生产、等价交换的形式是资本主义自由平等观念产生的基础,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它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实质。马克思进而指出:"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的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④比如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仅仅是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是通过交换实现资本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占有。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资本和劳动交换的不等价性。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实践的力量摧毁意识形态存在的社会根源,从而真正地使人们走出被虚假的意识所奴役的藩篱,走上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道路。
   【文献链接】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   要真正地、实际地消灭这些词句,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除这些观念,就要靠改变了的条件,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来实现。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10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留言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程资源网

京ICP证068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