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admin
- 发布时间: 2010-03-19 11:03:16
【文本摘录】
他把世界当作自己关于世界的观念来把握,而作为他的观念的世界,是他的想象的所有物、他的观念的所有物、他的作为所有物的观念、他的作为观念的所有物、他自身所有的观念或他的关于所有物的观念。他把所有这一切表达为一句无与伦比的话"我把一切都归于我"。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7页。
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虚假的或表面的动力。因为这是思维过程,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他从纯粹的思维中--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引出的。他只和思想材料打交道,他毫不迟疑地认为这种材料是由思维产生的。
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文本解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在否定的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作为对纯粹思辨性的、唯心史观的以及掩盖真实的现实关系的精神观念的特设规定。他们所批判的意识形态原本指"德意志意识形态",即"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最近的德国哲学和以其不同的先知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直到"最后挣扎,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即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问题框架。至于德国社会主义,由于"他们企图用德国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意识形态,来阐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的思想",从而看不清现实的社会关系,最终只能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俘虏"。后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又从这种原初对象加以引申,将资产阶级用以掩盖社会真相、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的辩护性思想观念泛称为"虚假意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反复指出,德国哲学是从"天上到地上","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这在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马克思说,意识形态家就是那些宣称人类世界是天生由意识、想象、概念构成的人,这些理论家认为世界就是观念的世界,对思维的独立性盲目崇拜。马克思、恩格斯借用"颠倒"(Inversion)这一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继承来的概念来描述,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也被称为颠倒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意识形态是头足倒置的理论。
然而,把虚假意识形态概念仅视为认知的颠倒性还不够,马克思进而把问题焦点从意识范围的"真假之辨"转向了政治实践领域中的"利益之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并不仅是一个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利益层面的问题。因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不仅有其认识论根源,还有其客观的社会根源。正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被模糊化,并且劳动者同自己的产品的关系被遮蔽了,产品成为与人的本质相异化的存在物,导致了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遮蔽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社会关系,对人与物的关系进行了颠倒性的反映。就现实来说,和他们所处的落后的社会状况、不发达的政治关系以及本身是颠倒了的世界有关。"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①而这种颠倒性的意识形态毕竟是以特定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社会,只不过社会本身就是颠倒的、虚假的。
阶级的产生以及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导致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重要原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进人阶级社会之后,"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间的分裂与对立是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本原因。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共同利益"是指"真正的共同体"的利益,这种共同体是个人的自由联合,人们作为自由的个人处于共同的关系中。因此,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实际是"单个(特殊)利益"的全体,它由全体的单个(个人)利益构成。在这种共同体中,共同体成员的"单个(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获得了充分的一致。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真正的共同体逐渐为"虚幻的共同体"或"冒充的共同体"所取代,共同体中的单个利益和共同利益产生分裂,共同体的共同利益也逐渐脱离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而变成"虚幻的共同利益",即"普遍利益"。这种共同体不再是单个人的自由联合,而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这种共同体的成员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共同的关系中。马克思写到,个人利益总是违反个人的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后者脱离单独的个人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而在这个矛盾中既然被确定为普遍利益,就可以由意识想象成为理想的,甚至是宗教的、神圣的利益。因此,在个人利益变为阶级利益而获得独立存在的过程中,个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同时又表现为不依赖于个人的、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力量,由此造成了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和普遍利益的分裂与对立。为了克服这种分裂与对立,统治阶级一方面通过以国家姿态出现的虚幻的"普遍"利益对特殊利益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亦即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外观,并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而再把这种思想实体化为物质世界的本质。例如,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永恒不变和绝对完善的资产阶级幻想"②。马克思的这一分析真正洞穿了意识形态的本质。
说到底,颠倒的观念世界是由颠倒的现实世界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颠倒的观念世界其实倒是"如实"地反映了它所赖以存在的那个现实世界的状况。
【文献链接】
◎ 这些"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像所有德国的思想家一样,经常把文献的历史和现实的历史当作意义相同的东西混淆起来......他们把自己的始终非常丰富的幻想和现实等量齐观,以此来掩饰他们在现实的历史上曾经扮演过的并且还在继续扮演的可怜的角色。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51页。
◎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我们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页。
◎以观念形式表现在法律、道德等等中的统治阶级的存在条件(受以前的生产发展所限制的条件),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或多或少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把它们变成某种独立自在的东西,在统治阶级的个人意识中把它们设想为使命等等:统治阶级为了反对被压迫阶级的个人,把它们提出来作为生活准则,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意识,一则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92页。
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在统治阶级中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玄想家,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主要的谋生之道。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②恩格斯:《致弗·梅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