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admin
- 发布时间: 2010-03-19 10:45:48
【文本摘录】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文本解读】
此段摘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尽管这一章是未完成的手稿,但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主要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将存在和思想都统一到抽象精神中去,认为人的现实生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具体化,存在的一切都反映着观念的现实真理。马克思指出:"事实却是这样:国家是作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中产生出来的,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事实说成理念活动的结果,不说成这一群体的理念,而说成不同于事实本身的主观理念活动的结果。"于是"作为出发点的事实并不是被当作事实本身来看待,而是被当作神秘主义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自己的哲学立场与黑格尔加以区别,"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上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真正的历史不是自我意识的逻辑史,而是人的活动史。社会存在不是外在的、给定的,而是人的实践创造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的全部意识都来自于社会实践。"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他们指出,社会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人们的活动不是"为意识而存在",而是通过感性活动、通过生产来保持和发展作为人的人的存在,同时生产观念和思想。
作为精神生产的语言也是实践的产物,"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②"。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本源在于"感性的交往"。说意识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也就是说,意识不能离开人与人的感性交往而存在。在这里,优先地位是给予感性交往的,而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给予纯粹意识的。由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中,意识之根基应当被归结为人的感性存在,因为作为意识的"物质"基础的语言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性的、实践的交往。
【文献链接】
◎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 既然这些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观念、思想、概念,总之,被他们变为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的一切产物,是人们的真正枷锁,就像老年黑格尔派把它们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真正镣铐一样,那么不言而喻,青年黑格尔派只要同意识的这些幻想进行斗争就行了。既然根据青年黑格尔派的设想,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那么青年黑格尔派完全合乎逻辑地向人们提出一种道德要求,要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如果说,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人宣称只为反对"词句"而斗争,那就确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活动。不过他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 从费尔巴哈那里来的上帝的宾词,成了统治着人们的现实力量,成了主教,这样的宾词就是"施蒂纳"所发现的用来代替经验世界的怪物。......而在"施蒂纳"那里,连这种意识也"全部完了",它真正相信意识形态的各种抽象思想统治着现代世界,他深信他在其反对"宾词"、反对概念的斗争中攻击的已不是幻想,而是统治世界的现实力量。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头脚倒置的手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无限的轻信,竟把资产阶级的一切虚伪的幻想、一切伪善的保证信以为真。但是,"蛹"怎么能构成"虚饰物"的"真正核心",这种美妙的比拟是多么蹩脚,这可以从"施蒂纳"本人的"蛹",即他的"圣书"中看得最清楚,其中既没有"真正的"也没有非"真正的"核心,甚至像在该书第491页上提到的一点东西,也未必能配称"虚饰物"。如果一定要在该书中找到某个"核心",那末,这个核心就是德国小资产者。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2-263页。
◎关于这些思想家应当指出,他们必然会把事物本末倒置,他们认为自己的思想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创造力和目的,其实他们的思想只是这些社会关系的表现和征兆......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关于自己即关于人的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92页。
◎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论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只要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客观立场上,我们就不会忽此忽彼地去寻找善意或恶意,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
马克思:《摩塞尔记者的辩护》(1843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