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注 册
欢迎您!
hepdev
, 访问 [
会员中心
] 或 [
退出
]
网站介绍
·
帮 助
|
收藏本站
首页
工程信息
工程专家
原典
学科教指委
论 坛
资源分类列表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逻辑学
伦理学
政治学
政治学概论
公共行政学
行政学原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府
国际关系
政治学教指委
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评析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统计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史
社会学教指委
文学
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文学教指委
史学
史学概论
中国古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中国史学史
外国史学史
史学教指委
新闻学
新闻学概论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编辑与评论
广告学概论
新闻学教指委
法学
法理学
宪法学
民法
商法
经济法
刑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法学教指委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
世界经济概论
经济学教指委
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
德育原理
教育哲学
中国教育思想史
西方教育思想史
教育学教指委
课程资源
文学理论资源包
课程资源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案例分析
1.1如何理解“共时秩序”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L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书目摘要
L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其他文献引述
L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论文摘要
L1.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内涵-书目摘要
L1.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其他文献引述
L1.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内涵-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1.1.3恩格斯评玛.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
D1-L1.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古典文学传统的借鉴和吸收
D1-L1.1.1马克思论古希腊文学艺术
D1-L1.1.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德国古典美学doc
D1-L1.1.2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
D1-L1.1.2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继承
D1-L1.1.3恩格斯论文学的倾向性
D1-L1.1.3现实主义的雏形:马克思恩格斯论《巴黎的秘密》
D1-L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概述
D1-L1.2.1-卢卡契谈作家的世界观
D1-L1.2.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阿·布洛夫的观点
D1-L1.2.1王元骧论“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D1-L1.2.1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作为“虚假的意识”
D1-L1.2.2-文学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D1-L1.2.2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要素
D1-L1.2.3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
D1-L1.2.3技术与政治-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D1-L1.2.3红色经典的艺术生产机制
D1-L1.2.4-以美学的和历史的眼光看《子夜》
D1-L1.2.4严家炎论梁三老汉形象
D1-L1.2.4恩格斯评拉萨尔剧作《济金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文献资料
L2.1-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论文摘要
L2.1-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其他文献引述
L2.1-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书目摘要
L2.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文艺思想——论文摘要
L2.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文艺思想-书目摘要
L2.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文艺思想-其他文献引述
L2.3-关于文学队伍建设的理论——论文摘要
L2.3-关于文学队伍建设的理论—其他文献引述
L2.3-关于文学队伍建设的理论-书目摘要
教学案例
D1-L2.1.1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概述
D1-L2.1.1毛泽东文艺观形成的思想资源——以“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论争为中心
D1-L2.1.2-《讲话》精神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D1-L2.1.2-从《讲话》精神看“赵树理方向”
D1-L2.1.2-周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接受和传播
D1-L2.1.2-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D1-L2.1.2-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作家的转型——以何其芳为例
D1-L2.1.2-毛泽东的美学思想概观
D1-L2.1.2.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现实意义doc
D1-L2.2.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概述doc
D1-L2.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概述
D1-L2.2.2-胡锦涛论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D1-L2.2.2邓小平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D1-L2.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文艺批评标准
D1-L2.2.3先进文化与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D1-L2.2.4-“二为”方向的酝酿与提出
D1-L2.2.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1-L2.2.4-邓小平与江泽民关于“二为”方针的新论述
D1-L2.3.1张贤亮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性
D1-L2.3.1浩然论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D1-L2.3.2-从电影《生死抉择》看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1-L2.3.2-作家的使命感与艺术个性
D1-L2.3.2-高尔基论作家的使命感
D1-L2.3.2创作质量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1-L2.3.2梁晓声谈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1-L2.3.3-作家和人民的关系
D1-L2.3.3“决心到群众中去”——赵树理论“深入群众”
D1-L2.3.3在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之间——高晓声谈“深入生活”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文献资料
L3.1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书目摘要
L3.1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其它文献引述
L3.1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论文摘要
L3.2文学是人类的审美活动-书目摘要
L3.2文学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其它文献引述
L3.2文学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论文摘要
L3.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书目摘要
L3.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它文献引述
L3.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3.1.1-《人间喜剧》中的法国社会
D1-L3.1.1-从《九歌》看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两个纬度
D1-L3.1.1-从诗歌的起源看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物质前提
D1-L3.1.1-文学媒介的变迁与文学的发展
D1-L3.1.2-从汪曾祺小说看文学中的社会语境
D1-L3.1.2-马克思论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D1-L3.1.2-马歇雷论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
D1-L3.1.3-“改革小说”的政治文化意义
D1-L3.1.3-《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社会效应
D1-L3.1.3-从王维的山水诗看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D1-L3.1.3-萨特论文学对社会的介入
D1-L3.2.1-“诗缘情”说辨析
D1-L3.2.1-托尔斯泰论文学审美实践的道德意义
D1-L3.2.1-文学审美价值的道德功能
D1-L3.2.1-马克思论文学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D1-L3.2.1-马尔库塞论艺术对人的解放作用
D1-L3.2.2-“神韵说”与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活动的特征
D1-L3.2.2-从“鱼”的意象看文学审美意识形式的生成
D1-L3.2.2-从李贺诗歌看文学审美活动的特征
D1-L3.2.2-克莱夫·贝尔论“有意味的形式”
D1-L3.2.2-王昭君: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
D1-L3.2.3-“自得”与宋诗的超越性
D1-L3.2.3-文学作为具有审美特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D1-L3.2.3-文学是具有审美特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以《诗经》为例
D1-L3.3.1-《尤利西斯》的语体特征与文学语言的审美意识
D1-L3.3.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的语言形式与其他门类艺术相区别
D1-L3.3.1-语言是文学的审美意识的物质载体和实现方式
D1-L3.3.2-巴赫金论文学塑造语言形象
D1-L3.3.2-文学语言如何调动读者
D1-L3.3.2-语言的精神化表征: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D1-L3.3.3-《文心雕龙》论文采
D1-L3.3.3-从《秋兴八首》之七看文学对情感体验的对象化
D1-L3.3.3-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韵律美
D1-L3.3.3-罗曼·雅各布森论文学性
D1-L3.3.3-艾略特与“客观对应物”
第四章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文献资料
L4.1文学的价值系统-书目摘要
L4.1文学的价值系统-其他文献引述
L4.1文学的价值系统-论文摘要
L4.2文学的功能系统-书目摘要
L4.2文学的功能系统-其他文献引述
L4.2文学的功能系统-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4.1.1-《淮南子》的文学价值
D1-L4.1.1-从文学的价值生成方式看文学批评
D1-L4.1.1-文学的价值:古人对《关雎》的不同理解
D1-L4.1.1-柏拉图文艺价值论
D1-L4.1.1-现代时期革命文学的价值观
D1-L4.1.1-马克思对价值的基本认识及其给文学价值的启示
D1-L4.1.1-魏晋时期以个体价值为本位的文学价值观
D1-L4.1.2-千秋万岁颂东风——50年代初期文学价值的主导性
D1-L4.1.2-晚清小说价值的多样性
D1-L4.1.3-布瓦洛:文学价值的真善美说
D1-L4.1.3-张岱年论“真、善、美”价值观
D1-L4.1.3-狄德罗:“真善美统一”说
D1-L4.1.3-真善美的追求:冰心的散文创作
D1-L4.2.1-文学功能的整体性:以《红楼梦》为例
D1-L4.2.1-文学功能的整体性:孔子论文学的社会功能
D1-L4.2.1-梁启超论小说的社会功能
D1-L4.2.2-“认识你自己”:小说《围城》对人性的剖析
D1-L4.2.2-《子夜》对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矛盾的揭示
D1-L4.2.2-从《欧也妮.葛朗台》看文学的认识功能
D1-L4.2.2-别林斯基论普希金抒情诗的美感教育功能
D1-L4.2.2-歌德论文学的教育功能
D1-L4.2.2-浅析《青春之歌》的教育功能
D1-L4.2.2-浅析长篇小说《张居正》的认识功能
D1-L4.2.2-浅议文学认识功能的五个指向
D1-L4.2.2-白居易的诗歌“讽谕”说
D1-L4.2.2-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
D1-L4.2.2.2-儒家“诗教”说简析
D1-L4.2.3-《山居秋暝》审美功能浅析
D1-L4.2.3-卡斯特尔维屈罗论文学的娱乐功能
D1-L4.2.3-宋元戏曲的娱乐功能
D1-L4.2.3-宋元明清时期的诗与娱乐
D1-L4.2.3-文学的审美功能:康德论文学审美的非功利性
D1-L4.2.3-文学的审美功能:浅议文学的审美功能
D1-L4.2.3-金庸小说的娱乐性
D1-L4.2.3-沈从文小说的审美功能
D1-L4.2.3-钱锺书谈文艺中的几种悲剧情境
中国经典著作分析
D1-1.1.3恩格斯评玛.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
D1-L1.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古典文学传统的借鉴和吸收
D1-L1.1.1马克思论古希腊文学艺术
D1-L1.1.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德国古典美学doc
D1-L1.1.2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
D1-L1.1.2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继承
D1-L1.1.3恩格斯论文学的倾向性
D1-L1.1.3现实主义的雏形:马克思恩格斯论《巴黎的秘密》
D1-L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概述
D1-L1.2.1-卢卡契谈作家的世界观
D1-L1.2.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阿·布洛夫的观点
D1-L1.2.1王元骧论“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D1-L1.2.1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作为“虚假的意识”
D1-L1.2.2-文学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D1-L1.2.2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要素
D1-L1.2.3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
D1-L1.2.3技术与政治-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D1-L1.2.3红色经典的艺术生产机制
D1-L1.2.4-以美学的和历史的眼光看《子夜》
D1-L1.2.4严家炎论梁三老汉形象
D1-L1.2.4恩格斯评拉萨尔剧作《济金根》
外国经典著作分析
01史诗的英雄气息
02普罗米修斯的崇高
03命运与“认识你自己!”
04悲剧冲突与人性正义
05讽刺中的诡辩与真理
06人的拯救之途
07人文主义的身体
08哈姆莱特的延宕
09阴谋·爱情·人文主义
10人文主义与恐怖
11在真实与疯癫之间
12约翰·多恩的意象群
13理性的崇高与正义
14《忏悔录》与“替补”
15浮士德与启蒙精神
16爱情的社会之维
17《面包与葡萄酒》的神性
18人道主义的高度
19与死亡温柔相伴
20象征与超验
21追忆自由
22在恶中盛开的永恒之花
23《醉舟》驶向何方
24美与爱的游戏
25爱之永恒
26社会与命运
27福楼拜的客观冷静
28《致凯恩》的温柔与爱
29细节与真实
30女性的尊严和爱情
31小说之复调
32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33阅现代社会的原始人:《毛猿》
34在时代中成长的母亲
35变换的角色,不变的故事
36主体的凸现与消解
37人类生存的伟大寓言
38Godot还是God
39拉斯蒂涅的眼泪
40时间,在小玛德莱娜点心中停步
41天籁之声
42《严重的时刻》何以严重
43话语与权力
44左拉的“身体”
45反讽的情歌
46碎片《荒原》
47浓缩的叙述
48从生与死看存在与虚无
49局外人之为局外人
50描写的不确定效果
第五章 文学创作
文献资料
L5.1文学创作过程-书目摘要
L5.1文学创作过程-其他文献引述
L5.1文学创作过程-论文摘要
L5.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书目摘要
L5.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其他文献引述
L5.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论文摘要
L5.3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书目摘要
L5.3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其他文献引述摘要
L5.3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5.1.1-《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创作动机
D1-L5.1.1-亚里斯多德论创作动机:摹仿的天性
D1-L5.1.1-作家谈:为兴趣写作
D1-L5.1.1-斯托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时的创作动机
D1-L5.1.1-无意识与文学:弗洛伊德论作家的创作动机
D1-L5.1.2-《大淖记事》的构思过程
D1-L5.1.2-《红旗谱》中朱老忠形象的构思过程
D1-L5.1.2-《骆驼祥子》故事情节的构思过程
D1-L5.1.2-刘心武谈人物形象的艺术概括
D1-L5.1.2-赵本夫《卖驴》的形成过程
D1-L5.1.3-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
D1-L5.1.3-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
D1-L5.1.3-刘勰论词语提炼
D1-L5.1.3-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语言呈现方式
D1-L5.1.3-陆机、刘勰、郑板桥论从构思到语言呈现的成文之难
D1-L5.2.1-克罗齐:直觉即艺术
D1-L5.2.1-阿恩道姆论艺术知觉
D1-L5.2.2-《朝花夕拾》是鲁迅情感体验的精华
D1-L5.2.2-作家谈:情感与创作
D1-L5.2.2-巴尔扎克小说创作中理智和情感的矛盾
D1-L5.2.2-新月诗派“理智节制情感”的艺术原则
D1-L5.2.2-苏珊•朗格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D1-L5.2.2-高晓声与陈奂生
D1-L5.2.3-博尔赫斯的艺术想象观
D1-L5.2.3-孙绍振论诗的想象
D1-L5.2.3-陆机、刘勰论想象
D1-L5.2.4-深致的理解和艺术的同情:以《家》为例
D1-L5.2.4-茹志鹃谈《草原上的小路》的构思
D1-L5.3.1-“文摊文学家”赵树理与他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D1-L5.3.1-《芙蓉镇》与古华的生活体验
D1-L5.3.2-中国古代“养气说”
D1-L5.3.3-张承志早期知青题材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D1-L5.3.4-列宁论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
中国
12王弼
16宗炳
22殷璠
38范晞文
42王廷相
48沈璟
51陆时雍
10阮籍
11嵇康
13陆机
15顾恺之
17刘义庆
18沈约
19刘勰
20钟嵘
21孔颖达
23孙过庭
24王昌龄
25皎然
26韩愈
27白居易
28司空图
29梅尧臣
31张载
32郭熙
33苏轼
35陈师道
36吕本中
37朱熹
39严羽
40王履
41祝允明
43谢榛
44徐渭
45王世贞
46李贽
47汤显祖
49王骥德
50袁宏道
52金圣叹
54王夫之
55毛宗岗
56叶燮
57王士祯
59张竹坡
60沈德潜
62脂砚斋
64刘熙载
65黄遵宪
66蔡元培
67章太炎
68梁启超
69王国维
70陈独秀
71鲁迅
72周作人
73李大钊
74陈寅恪
76邓以蛰
78吴宓
79冯友兰
80朱光潜
81宗白华
82丰子恺
83瞿秋白
84闻一多
85梁实秋
86胡风
87黄药眠
88钟敬文
89蔡仪
90牟宗三
91李长之
92钱锺书
94蒋孔阳
95李泽厚
96高尔泰
01老子
08王充
07扬雄
06董仲舒
05荀子
04庄子
03孟子
02孔子
09曹丕
14葛洪
30周敦颐
53李渔
77梁漱溟
75胡适
93何其芳
58石涛
34黄庭坚
61袁枚
63姚鼐
外国
L10.1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书目摘要
L10.1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其他文献引述
L10.1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论文摘要
L10.2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书目摘要
L10.2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其他文献引述
L10.2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论文摘要
L10.3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书目摘要
L10.3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其他文献引述
L10.3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论文摘要
95伊格尔顿
01柏拉图
02亚里士多德
03卡苏斯·朗吉弩斯
04贺拉斯
05奥古斯丁
06圣·托马斯·阿奎那
07薄伽丘
08列奥纳多·达·芬奇
09卡斯特尔维屈罗
10培根
11霍布士
12笛卡尔
13洛克
14布瓦罗
15夏夫兹博里
16伏尔泰
17休谟
18卢梭
19狄德罗
20鲍姆嘉通
21温克尔曼
22康德
23莱辛
25席勒
26黑格尔
27博克
28别林斯基
29车尔尼雪夫斯基
30杜勃罗留波夫
31尼采
32鲍桑葵
33立普斯
34弗雷泽
35弗洛伊德
36柏格森
37杜威
38谷鲁斯
39桑塔亚那
40沃尔夫林
41克罗齐
42德索
43卡西尔
45克莱夫·贝尔
46沃林格
47弗吉妮亚·伍尔芙
48马利坦
49雅斯贝尔斯
50卢卡契
51考夫卡
52海德格尔
53科林伍德
54维特根斯坦
55本雅明
56英加登
57瑞恰兹
58什克洛夫斯基
59特尼亚诺夫
60巴赫金
61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62苏珊·朗格
63布莱希特
64罗曼·雅各布森
65马尔库塞
67麦克唐娜
68阿多诺
69韦勒克
70阿恩海姆
71萨特
72梅洛-庞蒂
73波伏娃
74列维-斯特劳斯
75杜夫海纳
76弗莱
77加缪
78戈德曼
79罗兰·巴特
80魏兹
81阿尔都塞
82姚斯
83威廉斯
84福柯
85伊瑟尔
86米勒
87哈贝马斯
88德里达
89肯尼克
91杰姆逊
92萨义德
93布洛克
94托多洛夫
24歌德
44荣格
66伽达默尔
90布迪厄
第六章 文学作品
文献资料
L6.1文学作品的语言——书目摘要
L6.1文学作品的语言——其它文献引述
L6.1文学作品的语言——论文摘要
L6.2文学作品的形象——书目摘要
L6.2文学作品的形象——其它文献引述
L6.2文学作品的形象——论文摘要
L6.3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书目摘要
L6.3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其它文献引述
L6.3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论文摘要
L6.4文学作品的意蕴——书目摘要
L6.4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它文献引述
L6.4文学作品的意蕴——论文摘要
L6.5文学作品的体裁——书目摘要
L6.5文学作品的体裁——其它文献引述
L6.5文学作品的体裁——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6.1.1-从几首古典诗歌看文学语言的真实标准
D1-L6.1.1-从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看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D1-L6.1.2-中国古代文论论文学的生命形式
D1-L6.1.2-从《饮中八仙歌》看文学语言的意义由作品整体赋予
D1-L6.1.2-从元禛《行宫》看文学语言的含蓄性
D1-L6.1.2-钱钟书论通感
D1-L6.2.1-《鼠疫》中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1-L6.2.1-中外文学中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几个例子
D1-L6.2.1-从《等待戈多》看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D1-L6.2.1-文学形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家》中的觉新
D1-L6.2.2-中国古代文论的“气”、“神”、“韵”、“境”、“味”
D1-L6.2.2-古典诗歌“对面取象”中的虚象
D1-L6.2.2-苏珊•朗格论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
D1-L6.3.1-伽达默尔的象征理论
D1-L6.3.1-叶芝的象征主义诗学理论
D1-L6.3.1-黑格尔论象征型艺术
D1-L6.3.2-“意境”概念梳理
D1-L6.3.2-《变形记》意象的荒诞性
D1-L6.3.2-《城堡》与文学意象的哲理性
D1-L6.3.2-《天静沙•秋思》中情景交融的表现
D1-L6.3.2-《易》论“意象”
D1-L6.3.2-《百年孤独》中意象的象征性
D1-L6.3.2-从王维《辛夷坞》看“韵味无穷”
D1-L6.3.2-从苏轼《赤壁赋》看意境的虚实相生
D1-L6.3.3-“典型”概念的理论发展
D1-L6.3.3-从《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看文学典型的三个特征
D1-L6.3.3-文学典型的特征性:黑格尔对特征的说明
D1-L6.3.3-阿Q的典型意义
D1-L6.4.1-《文心雕龙•隐秀》论“意蕴”的层次
D1-L6.4.2-《浮士德》意蕴的三层面
D1-L6.4.2-韦勒克论文学作品意义的存在层次
D1-L6.4.3-以《桃花扇》为例谈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D1-L6.4.3-燕卜荪论文学意义含混的类型
D1-L6.5.1-《文心雕龙》文体论概述
D1-L6.5.1-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分类的历史文化因素
D1-L6.5.2-中国古代散文分类
D1-L6.5.2-从《春江花月夜》看诗体的主要特征
D1-L6.5.2-从《雷雨》剧本看戏剧的特征
D1-L6.5.2-小说《边城》的体裁特征
D1-L6.5.3-从中国文学看文学体裁分类的相对性
欧洲雕塑
01雅典《林神之舞》
02北美伊洛魁斯部落的面具
03宙斯
04普拉希特勒斯:《阿芙洛蒂特》(罗马复制品),《赫尔默斯与小狄奥尼索斯》(罗马复制品)
05梅迪奇的维纳斯
06《贝尔韦德里的阿波罗》(罗马复制品)
07米洛的维纳斯
08雕塑《拉奥孔》
09米开朗琪罗:《大卫》
10米开朗其罗:《摩西》
11米开朗琪罗:《反叛的奴隶》
12米开朗其罗:《垂死的奴隶》
13米开朗琪罗:《夜与昼》,《暮与晨》
14米开朗其罗:《初醒的俘虏》
15罗丹:《破鼻男人》
16罗丹:《思想者》
17罗丹:《巴尔札克》
18莫尔:《斜靠的人像》
欧洲古典芭蕾
01伦敦皇家剧院芭蕾表演场
02扮演太阳的少年路易,着舞装的法王路易
03表演《仙女》的塔利奥尼
05舞台上的邓肯,在希腊狄奥尼索斯剧场舞蹈的邓肯
04《天鹅湖》白天鹅单人舞剧照,黑天鹅双人舞剧照
欧洲古典建筑
01古希腊画瓶《狄奥尼索斯舞蹈》之一
02雅典帕特农神殿
03雅典爱利琴浓神庙
04罗马万神庙
05巴黎圣母院
06巴黎丽蒙斯教堂内景
07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08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景)
09凡尔赛宫
欧洲绘画
14普桑:《台阶上的神圣家庭》
15罗莱恩:《田园风光》
16维尔麦尔:《厨房女佣》
17大卫:《马拉之死》
18安格尔:《大浴女》
19德拉克洛瓦:《大浴女》
20布莱克:《先祖》
01希腊画瓶《出征的战士》
02古希腊画瓶《阿基琉斯与阿伽斯下棋》
03乔托:《戴金冕的圣母》
04乔托:《哀悼基督》
05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06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07达·芬奇:《蒙娜·丽莎》
08米开朗琪罗:《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09拉斐尔:《西斯庭圣母》
10拉斐尔:《椅中圣母》
11提香:《抹大拉的马丽娅》
12卢本斯:《和平祝福的寓言》
13伦勃朗:《夜巡者》
21康斯坦布尔:《洼地那边的塞利斯伯尔利教堂》
22丢勒:《奴隶船》
23柯罗:《孟特芳丹的回忆》
24米勒:《拾穗者》
25格罗梅:《皮格马利翁和佳娜苔》
26莫奈:《印象·日出》
27凡·高:《星光灿烂的夜空》
28凡·高:《一双鞋》
29高更:《白日梦》
30塞尚:《圣维克多山》(之一)
31毕加索:《亚威侬的少女》
32马格利特:《形象的反叛》
33蒙德里安:《三原色构图》
34奥彭海梦:《对象》
35波洛克:《秋天的节奏:第30号》
远古艺术与古埃及艺术
03苏格兰巨石阵
01维宁多夫的维纳斯
04埃及胡夫金字塔
05埃及吉萨《大斯芬克斯》
06克鲁姆合特墓壁画
07法老与王后
02拉斯考克斯洞穴壁画
中国古代雕塑
01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
02青铜器虎食人卣
03青铜器司趛鬲
04将军俑
05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
06握手将军俑,按剑将军俑,袍俑
08霍去病墓石雕《石蟾》,《跃马 》
09霍去病墓石雕《马踏匈奴》
10说唱俑
07顺陵蹲狮
12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11马踏飞燕
中国古代建筑
01故宫皇极殿一角,斗拱
02故宫太和殿
03南翔古猗园一角
04北京颐和园一角
05安徽滁州醉翁亭
06昆明大观楼
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
02张旭:《古诗四帖》
03顾恺之:《洛神赋图》
04李寅:《盘车图》
01王羲之:《兰亭集序》
05郭熙:《早春图》
06董其昌:《秋兴八景之一》
07倪瓒:《秋亭嘉树图》
08郑板桥:《竹石图》
第七章 文学接受
文献资料
L7.1文学接受的构成-书目摘要
L7.1文学接受的构成-其他文献引述
L7.1文学接受的构成-论文摘要
L7.2文学接受的过程-书目摘要
L7.2文学接受的过程-其他文献引述
L7.2文学接受的过程-论文摘要
L7.3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书目摘要
L7.3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其他文献引述
L7.3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7.1.1-“误读”理论与读者地位
D1-L7.1.1-创造性“误读”——以韩东《你见过大海》为例
D1-L7.1.1-影响的焦虑——以任洪渊诗歌为例的说明
D1-L7.1.1-罗兰•巴特论作者和读者
D1-L7.1.1-读者对作者形象的重建——以鲁迅形象的变迁为例
D1-L7.1.2-从潜在文本到文本——以“潜在写作”为例
D1-L7.1.2-卞芝琳诗《断章》的召唤结构
D1-L7.1.2-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
D1-L7.1.2-沈从文作品的生态哲学解读
D1-L7.2.1-巴金、余华的借鉴动机
D1-L7.2.1-张爱玲《连环套》中的期待视野层次
D1-L7.2.1-文本接受与读者素养——以王蒙和王朔反讽修辞为例的说明
D1-L7.2.1-期待视野-姚斯、伊瑟尔与接受美学的观点
D1-L7.2.1-朦胧诗的接受与争论
D1-L7.2.1-读者素养与文学理解——以《狂人日记》为例的说明
D1-L7.2.2-叶嘉莹读李商隐的《嫦娥》诗
D1-L7.2.2-审美体验的特征——以穆旦《春》为例的说明
D1-L7.2.2-期待受挫——以余华的《鲜血梅花》为例
D1-L7.2.2-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D1-L7.2.3-兴辞论中的阅读类型
D1-L7.2.3-阅读中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以牛汉诗歌《夜》的解读为例
D1-L7.3.1-二度创造的开放性——以北岛诗《生活》为例
D1-L7.3.1-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到《布拉格之恋》
D1-L7.3.1-叶嘉莹论中国古代诗词的创造性阐释
D1-L7.3.1-艾柯论诠释与过度诠释
D1-L7.3.2-《边城》接受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D1-L7.3.2-村上春树作品的中国接受及其独特性
D1-L7.3.2-鲁迅论文学接受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D1-L7.3.3-不同文学观念下的经典谱系——以桐城派、阮元和周作人为例
D1-L7.3.3-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经典观”
D1-L7.3.3-张爱玲作品的经典化
D1-L7.3.3-经典与伪经典——关于《大话西游》的争论
D1-L7.3.3-陶诗的经典化
D1-L7.3.3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
02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试题
0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试题
03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试题
04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9年试题
0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年试题
06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年试题
07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年试题
08复旦大学中文系2003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试题
09复旦大学文学研究所2005年文学理论试题
10复旦大学中文系2006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试题
11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文学理论试题
12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学试题
13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文艺学专业考研试题
14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学考研试题
15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文学原理试题
16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文学原理试题
17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文学原理试题
18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19南开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文学原理试题
20南京大学2005年文学类综合试题
21湖南大学2005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22苏州大学2002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23苏州大学2003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24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25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27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文艺学基础与评论写作考试试题
28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文艺学基础与评论写作考试试题
30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1厦门大学2002年文艺学-中西文论基础知识考研试题
32厦门大学2002年美学与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3厦门大学2002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4厦门大学2003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5北京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6北京大学2002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7北京大学2003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9四川大学2001年文学概论试题
38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试题
40四川大学2001年西方文论考研试题
41四川大学2002年西方文论考研试题
42四川大学2002年文学概论试题
43四川大学2003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45厦门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44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文学理论与写作
46清华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与文学史考研试题
47中山大学2003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49南京大学2000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48南京大学1999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50南京大学2000年文艺评论写作考研试题
52复旦大学1996年中外文学和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51复旦大学1995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53复旦大学1997年中外文学和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54复旦大学1998年中外文学和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55复旦大学中文系2003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考题
56复旦大学2005年中文系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试题
57浙江大学2003年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58武汉大学2004年传播专业考研试题
59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文学概论试题
60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9年文学概论试题
61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年文学概论考研试题
62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年考研考试题
63上海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试题
65上海大学2004年文艺理论试题
64上海大学2002年文艺理论试题
66上海大学2005年文艺理论试题
67华南师范大学2001年招收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8首都师范大学2001考研试题
69北京大学2002研究生入学考试文艺理论方向专业试题
70北京大学2003年文艺学试题
71北京大学2005文艺学文艺理论方向试题
72四川大学1993年文学概论试题
73四川大学1995年试题
74四川大学1996年文学概论试题
75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76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学考研试题
77厦门大学1997年文艺学(美学与文艺理论)试题
78厦门大学1997年文艺学(中外文艺基础知识)试题
80厦门大学1999年文艺学(美学与文艺理论)试题
79厦门大学1997年文艺学(文艺评论写作)试题
81厦门大学2000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82厦门大学2001年文学评论写作考研试题[文艺学]
84厦门大学2004年文艺学试题
83厦门大学2004年文艺学试题
26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试题
第八章 文学批评
文献资料
L8.1文学批评性质、原则与意义-其他文献引述
L8.1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与意义-书目摘要
L8.1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与意义-论文摘要
L8.2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书目摘要
L8.2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其他文献引述
L8.2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论文摘要
L8.3文学批评实践-书目摘要
L8.3文学批评实践-其他文献引述
L8.3文学批评实践-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8.1.1-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状况
D1-L8.1.1-冯雪峰评丁玲小说《水》
D1-L8.1.1-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
D1-L8.1.2-恩格斯评萨拉尔剧作《济根金》
D1-L8.1.2-文学批评标准的单一化及其弊端——以中国三十年代文学批评为例
D1-L8.1.2-茅盾文学批评关键词
D1-L8.1.2-鲁迅作品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D1-L8.1.2-鲁迅论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
D1-L8.1.3-文学批评对创作的影响——以老舍的创作生涯为例
D1-L8.1.3-杨义论价值重建与文学批评
D1-L8.2.1-作家批评和学院批评
D1-L8.2.1-多元化的文学批评类型
D1-L8.2.1-鉴赏型的文学批评——以李健吾对《边城》的评析为例
D1-L8.2.2-“知人论世”评李白
D1-L8.2.2-《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种族、环境和时代”批评
D1-L8.2.2-《红楼梦》与曹雪芹的创作心理
D1-L8.2.2-《聊斋志异·婴宁》的感兴修辞批评
D1-L8.2.2-《诗大序》倡导的伦理道德批评
D1-L8.2.2-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
D1-L8.2.2-伊格尔顿分析小说《儿子与情人》
D1-L8.2.2-内在批评和外在批评
D1-L8.2.2-后现代主义批评:杰姆逊对梵高画作《农民的鞋》和华荷画作《钻石灰尘鞋》的个案分析
D1-L8.2.2-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审美批评观
D1-L8.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铁凝《玫瑰门》的分析
D1-L8.2.2-文化批评的具体实践──以对索尼随身听的分析为例
D1-L8.2.2-文学批评模式略说
D1-L8.2.2-杰姆逊分析《聊斋志异•鸲鹆》
D1-L8.2.2-汪曾祺小说的意境美
D1-L8.2.2-社会历史批评:鲁迅论“知人论世”
D1-L8.2.2-简析“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D1-L8.2.2-简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D1-L8.2.2-简论“语言论转向”
D1-L8.2.2-语言批评方法解析——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分析
D1-L8.2.3-文学理论批评化和批评理论化的两种趋势
D1-L8.3.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创作的主体理论
D1-L8.3.1-李建军谈批评家的精神气质与责任伦理
D1-L8.3.2-近代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简说
D1-L8.3.2-随笔式文学批评文体——以李健吾为例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文献资料
L9.1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书目摘要
L9.1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其他文献引述
L9.1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论文摘要
L9.2文学活动的历史发展-书目摘要
L9.2文学活动的历史发展-其他文献引述
L9.2文学活动的历史发展-论文摘要
L9.3文学的风格、流派、思潮-书目摘要
L9.3文学的风格、流派、思潮-其他文献引述
L9.3文学的风格、流派、思潮-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9.1.1-李泽厚论原始艺术的发生
D1-L9.1.1-浅析“劳动与艺术发生”的关系
D1-L9.1.2-从神话思维到原始艺术
D1-L9.1.2-卡西尔论原始思维与审美意识
D1-L9.1.2-弗莱论神话与原型
D1-L9.1.2-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原型——以《驶向拜占庭》为例
D1-L9.1.3-屈原诗歌中的宗教因素
D1-L9.1.3-闻一多论诗与歌
D1-L9.2.1-“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与文学发展
D1-L9.2.1-文学传播媒介的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以晚清报刊发展为例
D1-L9.2.2-浅析“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的观点
D1-L9.2.2-自律与他律的失衡——以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为例
D1-L9.2.3-杨联陞论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D1-L9.2.3-胡适论文学的创新
D1-L9.2.3-艾略特论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D1-L9.3.1-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形态之三:奇语喧哗的语言状态——白描式语言与旧体常语式语言
D1-L9.3.1-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形态之三:奇语喧哗的语言状态——口语式语言
D1-L9.3.1-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形态之三:奇语喧哗的语言状态——立体语言和调侃式语言
D1-L9.3.1-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形态之三:奇语喧哗的语言状态——间离语言与自为语言
D1-L9.3.1-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形态之二:精英独白
D1-L9.3.1-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形态之四:多语混成
D1-L9.3.1-婉约词和豪放词的不同风格:以苏轼和柳永为例
D1-L9.3.1-钱锺书论“文如其人”
D1-L9.3.2-京派与海派
D1-L9.3.2-先锋派的语言策略
D1-L9.3.3-刘恪的“诗意现代主义”
D1-L9.3.3-文学思潮的兼容性——以《边城》为例
D1-L9.3.3-网络文学的唯美主义特质分析
D1-L9.3.3-象征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第十章 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文献资料
L10.1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书目摘要
L10.1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其他文献引述
L10.1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论文摘要
L10.2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书目摘要
L10.2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其他文献引述
L10.2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论文摘要
L10.3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书目摘要
L10.3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其他文献引述
L10.3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论文摘要
95伊格尔顿
01柏拉图
02亚里士多德
03卡苏斯·朗吉弩斯
04贺拉斯
05奥古斯丁
06圣·托马斯·阿奎那
07薄伽丘
08列奥纳多·达·芬奇
09卡斯特尔维屈罗
10培根
11霍布士
12笛卡尔
13洛克
14布瓦罗
15夏夫兹博里
16伏尔泰
17休谟
18卢梭
19狄德罗
20鲍姆嘉通
21温克尔曼
22康德
23莱辛
25席勒
26黑格尔
27博克
28别林斯基
29车尔尼雪夫斯基
30杜勃罗留波夫
31尼采
32鲍桑葵
33立普斯
34弗雷泽
35弗洛伊德
36柏格森
37杜威
38谷鲁斯
39桑塔亚那
40沃尔夫林
41克罗齐
42德索
43卡西尔
45克莱夫·贝尔
46沃林格
47弗吉妮亚·伍尔芙
48马利坦
49雅斯贝尔斯
50卢卡契
51考夫卡
52海德格尔
53科林伍德
54维特根斯坦
55本雅明
56英加登
57瑞恰兹
58什克洛夫斯基
59特尼亚诺夫
60巴赫金
61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62苏珊·朗格
63布莱希特
64罗曼·雅各布森
65马尔库塞
67麦克唐娜
68阿多诺
69韦勒克
70阿恩海姆
71萨特
72梅洛-庞蒂
73波伏娃
74列维-斯特劳斯
75杜夫海纳
76弗莱
77加缪
78戈德曼
79罗兰·巴特
80魏兹
81阿尔都塞
82姚斯
83威廉斯
84福柯
85伊瑟尔
86米勒
87哈贝马斯
88德里达
89肯尼克
91杰姆逊
92萨义德
93布洛克
94托多洛夫
24歌德
44荣格
66伽达默尔
90布迪厄
教学案例
D1-L10.1.1-“得之于内”:中国古代的创作理论——以郑板桥的文论画论为例
D1-L10.1.1-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
D1-L10.1.1-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与金钱的关系
D1-L10.1.1-杜书瀛论文艺创作
D1-L10.1.1-艺术生产的两重性——对宋代“润笔”制度的考察
D1-L10.1.2-哈罗德•布鲁姆谈文学消费
D1-L10.1.2-商业出版、书商与明代通俗小说的繁兴
D1-L10.1.2-文学中的“炫耀性”消费
D1-L10.1.2-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以赵树理小说为例
D1-L10.1.2-浅析“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意识形态消费”
D1-L10.1.2-消费文化中文学的新特征
D1-L10.1.2-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创作和读者消费
D1-L10.1.3-市场语境中作家的彷徨和选择
D1-L10.1.3-文学社会学视角中的作家两重性
D1-L10.1.3-文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以红色经典的复苏为例
D1-L10.1.3-现实主义与人民性——论张平的反腐小说
D1-L10.2.1-哈罗德•伊尼斯论传播的转向
D1-L10.2.1-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及其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D1-L10.2.1-媒介演变及其与文学的相关性
D1-L10.2.1-小说影视改编——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为例
D1-L10.2.1-本雅明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D1-L10.2.1-电子媒介与京味文学第三代
D1-L10.2.2-从无声挽歌到视觉动画
D1-L10.2.2-书面文字与视觉影像的斗争
D1-L10.2.2-图像的转向
D1-L10.2.2-图文结合的文学文本——以《红楼梦》为例
D1-L10.2.3-cyberpunk和网络文化
D1-L10.2.3-网络历史小说浅析
D1-L10.2.3-网络小说的叙事空间
D1-L10.2.3-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诗性的消解
D1-L10.3.1-“文化全球化”质疑
D1-L10.3.1-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
D1-L10.3.1-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的认同危机
D1-L10.3.1-后殖民语境中的电影《紫蝴蝶》
D1-L10.3.1-鲍曼论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D1-L10.3.2-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认同——以旅居海外大陆作家为例
D1-L10.3.2-寻根文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D1-L10.3.2-歌德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D1-L10.3.2-马克思、恩格斯论世界文学
导言
00电子教案
扩展资源
经典著作分析库
文献资料
L4.1文学的价值系统-书目摘要
L4.1文学的价值系统-其他文献引述
L4.1文学的价值系统-论文摘要
L4.2文学的功能系统-书目摘要
L4.2文学的功能系统-其他文献引述
L4.2文学的功能系统-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4.1.1-《淮南子》的文学价值
D1-L4.1.1-从文学的价值生成方式看文学批评
D1-L4.1.1-文学的价值:古人对《关雎》的不同理解
D1-L4.1.1-柏拉图文艺价值论
D1-L4.1.1-现代时期革命文学的价值观
D1-L4.1.1-马克思对价值的基本认识及其给文学价值的启示
D1-L4.1.1-魏晋时期以个体价值为本位的文学价值观
D1-L4.1.2-千秋万岁颂东风——50年代初期文学价值的主导性
D1-L4.1.2-晚清小说价值的多样性
D1-L4.1.3-布瓦洛:文学价值的真善美说
D1-L4.1.3-张岱年论“真、善、美”价值观
D1-L4.1.3-狄德罗:“真善美统一”说
D1-L4.1.3-真善美的追求:冰心的散文创作
D1-L4.2.1-文学功能的整体性:以《红楼梦》为例
D1-L4.2.1-文学功能的整体性:孔子论文学的社会功能
D1-L4.2.1-梁启超论小说的社会功能
D1-L4.2.2-“认识你自己”:小说《围城》对人性的剖析
D1-L4.2.2-《子夜》对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矛盾的揭示
D1-L4.2.2-从《欧也妮.葛朗台》看文学的认识功能
D1-L4.2.2-别林斯基论普希金抒情诗的美感教育功能
D1-L4.2.2-歌德论文学的教育功能
D1-L4.2.2-浅析《青春之歌》的教育功能
D1-L4.2.2-浅析长篇小说《张居正》的认识功能
D1-L4.2.2-浅议文学认识功能的五个指向
D1-L4.2.2-白居易的诗歌“讽谕”说
D1-L4.2.2-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
D1-L4.2.2.2-儒家“诗教”说简析
D1-L4.2.3-《山居秋暝》审美功能浅析
D1-L4.2.3-卡斯特尔维屈罗论文学的娱乐功能
D1-L4.2.3-宋元戏曲的娱乐功能
D1-L4.2.3-宋元明清时期的诗与娱乐
D1-L4.2.3-文学的审美功能:康德论文学审美的非功利性
D1-L4.2.3-文学的审美功能:浅议文学的审美功能
D1-L4.2.3-金庸小说的娱乐性
D1-L4.2.3-沈从文小说的审美功能
D1-L4.2.3-钱锺书谈文艺中的几种悲剧情境
中国经典著作分析
D1-1.1.3恩格斯评玛.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
D1-L1.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古典文学传统的借鉴和吸收
D1-L1.1.1马克思论古希腊文学艺术
D1-L1.1.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德国古典美学doc
D1-L1.1.2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
D1-L1.1.2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继承
D1-L1.1.3恩格斯论文学的倾向性
D1-L1.1.3现实主义的雏形:马克思恩格斯论《巴黎的秘密》
D1-L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概述
D1-L1.2.1-卢卡契谈作家的世界观
D1-L1.2.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阿·布洛夫的观点
D1-L1.2.1王元骧论“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D1-L1.2.1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作为“虚假的意识”
D1-L1.2.2-文学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D1-L1.2.2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要素
D1-L1.2.3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
D1-L1.2.3技术与政治-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D1-L1.2.3红色经典的艺术生产机制
D1-L1.2.4-以美学的和历史的眼光看《子夜》
D1-L1.2.4严家炎论梁三老汉形象
D1-L1.2.4恩格斯评拉萨尔剧作《济金根》
外国经典著作分析
01史诗的英雄气息
02普罗米修斯的崇高
03命运与“认识你自己!”
04悲剧冲突与人性正义
05讽刺中的诡辩与真理
06人的拯救之途
07人文主义的身体
08哈姆莱特的延宕
09阴谋·爱情·人文主义
10人文主义与恐怖
11在真实与疯癫之间
12约翰·多恩的意象群
13理性的崇高与正义
14《忏悔录》与“替补”
15浮士德与启蒙精神
16爱情的社会之维
17《面包与葡萄酒》的神性
18人道主义的高度
19与死亡温柔相伴
20象征与超验
21追忆自由
22在恶中盛开的永恒之花
23《醉舟》驶向何方
24美与爱的游戏
25爱之永恒
26社会与命运
27福楼拜的客观冷静
28《致凯恩》的温柔与爱
29细节与真实
30女性的尊严和爱情
31小说之复调
32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33阅现代社会的原始人:《毛猿》
34在时代中成长的母亲
35变换的角色,不变的故事
36主体的凸现与消解
37人类生存的伟大寓言
38Godot还是God
39拉斯蒂涅的眼泪
40时间,在小玛德莱娜点心中停步
41天籁之声
42《严重的时刻》何以严重
43话语与权力
44左拉的“身体”
45反讽的情歌
46碎片《荒原》
47浓缩的叙述
48从生与死看存在与虚无
49局外人之为局外人
50描写的不确定效果
文艺理论家库
文献资料
L5.1文学创作过程-书目摘要
L5.1文学创作过程-其他文献引述
L5.1文学创作过程-论文摘要
L5.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书目摘要
L5.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其他文献引述
L5.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论文摘要
L5.3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书目摘要
L5.3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其他文献引述摘要
L5.3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5.1.1-《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创作动机
D1-L5.1.1-亚里斯多德论创作动机:摹仿的天性
D1-L5.1.1-作家谈:为兴趣写作
D1-L5.1.1-斯托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时的创作动机
D1-L5.1.1-无意识与文学:弗洛伊德论作家的创作动机
D1-L5.1.2-《大淖记事》的构思过程
D1-L5.1.2-《红旗谱》中朱老忠形象的构思过程
D1-L5.1.2-《骆驼祥子》故事情节的构思过程
D1-L5.1.2-刘心武谈人物形象的艺术概括
D1-L5.1.2-赵本夫《卖驴》的形成过程
D1-L5.1.3-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
D1-L5.1.3-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
D1-L5.1.3-刘勰论词语提炼
D1-L5.1.3-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语言呈现方式
D1-L5.1.3-陆机、刘勰、郑板桥论从构思到语言呈现的成文之难
D1-L5.2.1-克罗齐:直觉即艺术
D1-L5.2.1-阿恩道姆论艺术知觉
D1-L5.2.2-《朝花夕拾》是鲁迅情感体验的精华
D1-L5.2.2-作家谈:情感与创作
D1-L5.2.2-巴尔扎克小说创作中理智和情感的矛盾
D1-L5.2.2-新月诗派“理智节制情感”的艺术原则
D1-L5.2.2-苏珊•朗格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D1-L5.2.2-高晓声与陈奂生
D1-L5.2.3-博尔赫斯的艺术想象观
D1-L5.2.3-孙绍振论诗的想象
D1-L5.2.3-陆机、刘勰论想象
D1-L5.2.4-深致的理解和艺术的同情:以《家》为例
D1-L5.2.4-茹志鹃谈《草原上的小路》的构思
D1-L5.3.1-“文摊文学家”赵树理与他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D1-L5.3.1-《芙蓉镇》与古华的生活体验
D1-L5.3.2-中国古代“养气说”
D1-L5.3.3-张承志早期知青题材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D1-L5.3.4-列宁论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
中国
12王弼
16宗炳
22殷璠
38范晞文
42王廷相
48沈璟
51陆时雍
10阮籍
11嵇康
13陆机
15顾恺之
17刘义庆
18沈约
19刘勰
20钟嵘
21孔颖达
23孙过庭
24王昌龄
25皎然
26韩愈
27白居易
28司空图
29梅尧臣
31张载
32郭熙
33苏轼
35陈师道
36吕本中
37朱熹
39严羽
40王履
41祝允明
43谢榛
44徐渭
45王世贞
46李贽
47汤显祖
49王骥德
50袁宏道
52金圣叹
54王夫之
55毛宗岗
56叶燮
57王士祯
59张竹坡
60沈德潜
62脂砚斋
64刘熙载
65黄遵宪
66蔡元培
67章太炎
68梁启超
69王国维
70陈独秀
71鲁迅
72周作人
73李大钊
74陈寅恪
76邓以蛰
78吴宓
79冯友兰
80朱光潜
81宗白华
82丰子恺
83瞿秋白
84闻一多
85梁实秋
86胡风
87黄药眠
88钟敬文
89蔡仪
90牟宗三
91李长之
92钱锺书
94蒋孔阳
95李泽厚
96高尔泰
01老子
08王充
07扬雄
06董仲舒
05荀子
04庄子
03孟子
02孔子
09曹丕
14葛洪
30周敦颐
53李渔
77梁漱溟
75胡适
93何其芳
58石涛
34黄庭坚
61袁枚
63姚鼐
外国
L10.1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书目摘要
L10.1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其他文献引述
L10.1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论文摘要
L10.2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书目摘要
L10.2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其他文献引述
L10.2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论文摘要
L10.3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书目摘要
L10.3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其他文献引述
L10.3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论文摘要
95伊格尔顿
01柏拉图
02亚里士多德
03卡苏斯·朗吉弩斯
04贺拉斯
05奥古斯丁
06圣·托马斯·阿奎那
07薄伽丘
08列奥纳多·达·芬奇
09卡斯特尔维屈罗
10培根
11霍布士
12笛卡尔
13洛克
14布瓦罗
15夏夫兹博里
16伏尔泰
17休谟
18卢梭
19狄德罗
20鲍姆嘉通
21温克尔曼
22康德
23莱辛
25席勒
26黑格尔
27博克
28别林斯基
29车尔尼雪夫斯基
30杜勃罗留波夫
31尼采
32鲍桑葵
33立普斯
34弗雷泽
35弗洛伊德
36柏格森
37杜威
38谷鲁斯
39桑塔亚那
40沃尔夫林
41克罗齐
42德索
43卡西尔
45克莱夫·贝尔
46沃林格
47弗吉妮亚·伍尔芙
48马利坦
49雅斯贝尔斯
50卢卡契
51考夫卡
52海德格尔
53科林伍德
54维特根斯坦
55本雅明
56英加登
57瑞恰兹
58什克洛夫斯基
59特尼亚诺夫
60巴赫金
61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62苏珊·朗格
63布莱希特
64罗曼·雅各布森
65马尔库塞
67麦克唐娜
68阿多诺
69韦勒克
70阿恩海姆
71萨特
72梅洛-庞蒂
73波伏娃
74列维-斯特劳斯
75杜夫海纳
76弗莱
77加缪
78戈德曼
79罗兰·巴特
80魏兹
81阿尔都塞
82姚斯
83威廉斯
84福柯
85伊瑟尔
86米勒
87哈贝马斯
88德里达
89肯尼克
91杰姆逊
92萨义德
93布洛克
94托多洛夫
24歌德
44荣格
66伽达默尔
90布迪厄
图片分析库
文献资料
L6.1文学作品的语言——书目摘要
L6.1文学作品的语言——其它文献引述
L6.1文学作品的语言——论文摘要
L6.2文学作品的形象——书目摘要
L6.2文学作品的形象——其它文献引述
L6.2文学作品的形象——论文摘要
L6.3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书目摘要
L6.3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其它文献引述
L6.3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论文摘要
L6.4文学作品的意蕴——书目摘要
L6.4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它文献引述
L6.4文学作品的意蕴——论文摘要
L6.5文学作品的体裁——书目摘要
L6.5文学作品的体裁——其它文献引述
L6.5文学作品的体裁——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6.1.1-从几首古典诗歌看文学语言的真实标准
D1-L6.1.1-从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看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D1-L6.1.2-中国古代文论论文学的生命形式
D1-L6.1.2-从《饮中八仙歌》看文学语言的意义由作品整体赋予
D1-L6.1.2-从元禛《行宫》看文学语言的含蓄性
D1-L6.1.2-钱钟书论通感
D1-L6.2.1-《鼠疫》中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1-L6.2.1-中外文学中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几个例子
D1-L6.2.1-从《等待戈多》看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D1-L6.2.1-文学形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家》中的觉新
D1-L6.2.2-中国古代文论的“气”、“神”、“韵”、“境”、“味”
D1-L6.2.2-古典诗歌“对面取象”中的虚象
D1-L6.2.2-苏珊•朗格论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
D1-L6.3.1-伽达默尔的象征理论
D1-L6.3.1-叶芝的象征主义诗学理论
D1-L6.3.1-黑格尔论象征型艺术
D1-L6.3.2-“意境”概念梳理
D1-L6.3.2-《变形记》意象的荒诞性
D1-L6.3.2-《城堡》与文学意象的哲理性
D1-L6.3.2-《天静沙•秋思》中情景交融的表现
D1-L6.3.2-《易》论“意象”
D1-L6.3.2-《百年孤独》中意象的象征性
D1-L6.3.2-从王维《辛夷坞》看“韵味无穷”
D1-L6.3.2-从苏轼《赤壁赋》看意境的虚实相生
D1-L6.3.3-“典型”概念的理论发展
D1-L6.3.3-从《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看文学典型的三个特征
D1-L6.3.3-文学典型的特征性:黑格尔对特征的说明
D1-L6.3.3-阿Q的典型意义
D1-L6.4.1-《文心雕龙•隐秀》论“意蕴”的层次
D1-L6.4.2-《浮士德》意蕴的三层面
D1-L6.4.2-韦勒克论文学作品意义的存在层次
D1-L6.4.3-以《桃花扇》为例谈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D1-L6.4.3-燕卜荪论文学意义含混的类型
D1-L6.5.1-《文心雕龙》文体论概述
D1-L6.5.1-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分类的历史文化因素
D1-L6.5.2-中国古代散文分类
D1-L6.5.2-从《春江花月夜》看诗体的主要特征
D1-L6.5.2-从《雷雨》剧本看戏剧的特征
D1-L6.5.2-小说《边城》的体裁特征
D1-L6.5.3-从中国文学看文学体裁分类的相对性
欧洲雕塑
01雅典《林神之舞》
02北美伊洛魁斯部落的面具
03宙斯
04普拉希特勒斯:《阿芙洛蒂特》(罗马复制品),《赫尔默斯与小狄奥尼索斯》(罗马复制品)
05梅迪奇的维纳斯
06《贝尔韦德里的阿波罗》(罗马复制品)
07米洛的维纳斯
08雕塑《拉奥孔》
09米开朗琪罗:《大卫》
10米开朗其罗:《摩西》
11米开朗琪罗:《反叛的奴隶》
12米开朗其罗:《垂死的奴隶》
13米开朗琪罗:《夜与昼》,《暮与晨》
14米开朗其罗:《初醒的俘虏》
15罗丹:《破鼻男人》
16罗丹:《思想者》
17罗丹:《巴尔札克》
18莫尔:《斜靠的人像》
欧洲古典芭蕾
01伦敦皇家剧院芭蕾表演场
02扮演太阳的少年路易,着舞装的法王路易
03表演《仙女》的塔利奥尼
05舞台上的邓肯,在希腊狄奥尼索斯剧场舞蹈的邓肯
04《天鹅湖》白天鹅单人舞剧照,黑天鹅双人舞剧照
欧洲古典建筑
01古希腊画瓶《狄奥尼索斯舞蹈》之一
02雅典帕特农神殿
03雅典爱利琴浓神庙
04罗马万神庙
05巴黎圣母院
06巴黎丽蒙斯教堂内景
07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08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景)
09凡尔赛宫
欧洲绘画
14普桑:《台阶上的神圣家庭》
15罗莱恩:《田园风光》
16维尔麦尔:《厨房女佣》
17大卫:《马拉之死》
18安格尔:《大浴女》
19德拉克洛瓦:《大浴女》
20布莱克:《先祖》
01希腊画瓶《出征的战士》
02古希腊画瓶《阿基琉斯与阿伽斯下棋》
03乔托:《戴金冕的圣母》
04乔托:《哀悼基督》
05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06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07达·芬奇:《蒙娜·丽莎》
08米开朗琪罗:《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09拉斐尔:《西斯庭圣母》
10拉斐尔:《椅中圣母》
11提香:《抹大拉的马丽娅》
12卢本斯:《和平祝福的寓言》
13伦勃朗:《夜巡者》
21康斯坦布尔:《洼地那边的塞利斯伯尔利教堂》
22丢勒:《奴隶船》
23柯罗:《孟特芳丹的回忆》
24米勒:《拾穗者》
25格罗梅:《皮格马利翁和佳娜苔》
26莫奈:《印象·日出》
27凡·高:《星光灿烂的夜空》
28凡·高:《一双鞋》
29高更:《白日梦》
30塞尚:《圣维克多山》(之一)
31毕加索:《亚威侬的少女》
32马格利特:《形象的反叛》
33蒙德里安:《三原色构图》
34奥彭海梦:《对象》
35波洛克:《秋天的节奏:第30号》
远古艺术与古埃及艺术
03苏格兰巨石阵
01维宁多夫的维纳斯
04埃及胡夫金字塔
05埃及吉萨《大斯芬克斯》
06克鲁姆合特墓壁画
07法老与王后
02拉斯考克斯洞穴壁画
中国古代雕塑
01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
02青铜器虎食人卣
03青铜器司趛鬲
04将军俑
05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
06握手将军俑,按剑将军俑,袍俑
08霍去病墓石雕《石蟾》,《跃马 》
09霍去病墓石雕《马踏匈奴》
10说唱俑
07顺陵蹲狮
12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11马踏飞燕
中国古代建筑
01故宫皇极殿一角,斗拱
02故宫太和殿
03南翔古猗园一角
04北京颐和园一角
05安徽滁州醉翁亭
06昆明大观楼
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
02张旭:《古诗四帖》
03顾恺之:《洛神赋图》
04李寅:《盘车图》
01王羲之:《兰亭集序》
05郭熙:《早春图》
06董其昌:《秋兴八景之一》
07倪瓒:《秋亭嘉树图》
08郑板桥:《竹石图》
试卷库
文献资料
L7.1文学接受的构成-书目摘要
L7.1文学接受的构成-其他文献引述
L7.1文学接受的构成-论文摘要
L7.2文学接受的过程-书目摘要
L7.2文学接受的过程-其他文献引述
L7.2文学接受的过程-论文摘要
L7.3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书目摘要
L7.3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其他文献引述
L7.3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论文摘要
教学案例
D1-L7.1.1-“误读”理论与读者地位
D1-L7.1.1-创造性“误读”——以韩东《你见过大海》为例
D1-L7.1.1-影响的焦虑——以任洪渊诗歌为例的说明
D1-L7.1.1-罗兰•巴特论作者和读者
D1-L7.1.1-读者对作者形象的重建——以鲁迅形象的变迁为例
D1-L7.1.2-从潜在文本到文本——以“潜在写作”为例
D1-L7.1.2-卞芝琳诗《断章》的召唤结构
D1-L7.1.2-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
D1-L7.1.2-沈从文作品的生态哲学解读
D1-L7.2.1-巴金、余华的借鉴动机
D1-L7.2.1-张爱玲《连环套》中的期待视野层次
D1-L7.2.1-文本接受与读者素养——以王蒙和王朔反讽修辞为例的说明
D1-L7.2.1-期待视野-姚斯、伊瑟尔与接受美学的观点
D1-L7.2.1-朦胧诗的接受与争论
D1-L7.2.1-读者素养与文学理解——以《狂人日记》为例的说明
D1-L7.2.2-叶嘉莹读李商隐的《嫦娥》诗
D1-L7.2.2-审美体验的特征——以穆旦《春》为例的说明
D1-L7.2.2-期待受挫——以余华的《鲜血梅花》为例
D1-L7.2.2-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D1-L7.2.3-兴辞论中的阅读类型
D1-L7.2.3-阅读中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以牛汉诗歌《夜》的解读为例
D1-L7.3.1-二度创造的开放性——以北岛诗《生活》为例
D1-L7.3.1-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到《布拉格之恋》
D1-L7.3.1-叶嘉莹论中国古代诗词的创造性阐释
D1-L7.3.1-艾柯论诠释与过度诠释
D1-L7.3.2-《边城》接受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D1-L7.3.2-村上春树作品的中国接受及其独特性
D1-L7.3.2-鲁迅论文学接受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D1-L7.3.3-不同文学观念下的经典谱系——以桐城派、阮元和周作人为例
D1-L7.3.3-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经典观”
D1-L7.3.3-张爱玲作品的经典化
D1-L7.3.3-经典与伪经典——关于《大话西游》的争论
D1-L7.3.3-陶诗的经典化
D1-L7.3.3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
02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试题
0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试题
03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试题
04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9年试题
0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年试题
06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年试题
07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年试题
08复旦大学中文系2003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试题
09复旦大学文学研究所2005年文学理论试题
10复旦大学中文系2006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试题
11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文学理论试题
12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学试题
13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文艺学专业考研试题
14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学考研试题
15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文学原理试题
16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文学原理试题
17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文学原理试题
18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19南开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文学原理试题
20南京大学2005年文学类综合试题
21湖南大学2005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22苏州大学2002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23苏州大学2003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24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25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27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文艺学基础与评论写作考试试题
28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文艺学基础与评论写作考试试题
30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1厦门大学2002年文艺学-中西文论基础知识考研试题
32厦门大学2002年美学与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3厦门大学2002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4厦门大学2003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5北京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6北京大学2002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7北京大学2003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39四川大学2001年文学概论试题
38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试题
40四川大学2001年西方文论考研试题
41四川大学2002年西方文论考研试题
42四川大学2002年文学概论试题
43四川大学2003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45厦门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44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文学理论与写作
46清华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与文学史考研试题
47中山大学2003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49南京大学2000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48南京大学1999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50南京大学2000年文艺评论写作考研试题
52复旦大学1996年中外文学和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51复旦大学1995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53复旦大学1997年中外文学和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54复旦大学1998年中外文学和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55复旦大学中文系2003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考题
56复旦大学2005年中文系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试题
57浙江大学2003年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58武汉大学2004年传播专业考研试题
59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文学概论试题
60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9年文学概论试题
61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年文学概论考研试题
62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年考研考试题
63上海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试题
65上海大学2004年文艺理论试题
64上海大学2002年文艺理论试题
66上海大学2005年文艺理论试题
67华南师范大学2001年招收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8首都师范大学2001考研试题
69北京大学2002研究生入学考试文艺理论方向专业试题
70北京大学2003年文艺学试题
71北京大学2005文艺学文艺理论方向试题
72四川大学1993年文学概论试题
73四川大学1995年试题
74四川大学1996年文学概论试题
75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76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学考研试题
77厦门大学1997年文艺学(美学与文艺理论)试题
78厦门大学1997年文艺学(中外文艺基础知识)试题
80厦门大学1999年文艺学(美学与文艺理论)试题
79厦门大学1997年文艺学(文艺评论写作)试题
81厦门大学2000年文艺理论考研试题
82厦门大学2001年文学评论写作考研试题[文艺学]
84厦门大学2004年文艺学试题
83厦门大学2004年文艺学试题
26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试题
资源名称: 76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学考研试题
资源格式:
htm
资源类型:
资源大小:
2.31KB
上传时间:
2010-03-18 02:31:13
关键词:
浏览次数:
2
来源:
不详
提供者:
admin
时长:
尺寸:
描述:
下载本资源:
76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学考研试题
收藏本资源
当前共有
0
人发表了评论.
验证码:
相关资源
26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83厦门大学2004年文艺...
84厦门大学2004年文艺...
82厦门大学2001年文学...
81厦门大学2000年文艺...
79厦门大学1997年文艺...
80厦门大学1999年文艺...
78厦门大学1997年文艺...
77厦门大学1997年文艺...
76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留言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程资源网
京ICP证068889号